本期特邀撰稿人 建築大叔 Uncle Architecture
澳門出生,畢業於東海大學建築學系、交通大學建築所,在業界工作一陣子後前往瑞士攻讀都市設計,並在勇於發聲的環境下發覺自己想法的價值。
2013年開始經營「建築大叔」Facebook專頁,曾出版兩本漫畫《 Taipei1/2:建築大叔的城市異想》與《不用工作的城市》,並於最近開設工作坊,展開建築師、漫畫家與老師的三重身份。
想像、紀錄、故事
「難道我不想把所有想像過的畫面或畫過的建築圖都蓋出來嗎?」老實說,我真的不想,這就是建築大叔存在的原因,那至少是一個思想建構過程中安全的狀態。但等等……安全是不對的,那會讓年紀不大的我少了一種冒險的心態。所以,畫漫畫應該要讓我變得更強壯,而不是讓我有藉口變得更保守。
那有更好的原因嗎?現在美其名是說其他很多建築師在年輕時都是以提案的方式做出一些大膽的建築想像。有些大膽提案過的建築師成為了執業建築師,並以年輕時建構的建築想像或形式繼續往前走;另外還有更多更多的建築師最後不定有蓋出任何房子,或甚至離開了建築圈了。那繼續畫這件事或多或少反映著我們依舊想著建築,只是都不能實現而已。但真的只有這樣而已嗎?就只是為了讓自己不蓋房子但又可以有點跟建築沾光而已嗎?
在建築生產的過程中,甚至應該說建築師的養成中,我們會生產非常大量的圖面、模型、文字或其他因人而異的表現形式,而當中充滿了很多偶遇而没有最後執行卻依然美麗的狀態。其中一個建築師們花很多時間的便是手繪草圖,當中比較有效率的應該是平面圖、細部溝通等偏工程的圖說,至少在圖面上標示出尺寸與材料等具體的依據,然而建築有著另一個非常人文的面向,在思考建築的過程中,建築師們都無法抽離從具體到抽象的量體、空間、材料、機能、都市涵構、歷史背景等不同的想像,而這個表現想像的手繪中很多建築師們都會留下思考的痕跡,當中會出現透視圖、街道景象,甚至跟建築設計生產過程無關的飛機、船隻、人物、身體、骨頭等因人而異的草圖,由於此種抽象想像的圖像在思考建築的過程中的必然性,很多建築師都會在設計或思考的過程中發展出一些繪圖的創作方式甚至風格,更很有機會會陷入想像的創造之中無法自拔,雖然說這樣的過程對建築物的生產不是很有效率與幫助,甚至會讓一些建築設計者看似跟建築越走越遠,但對於建築師的獨立思考與辯證的養成往往構成關鍵的作用。
由於現實的推進之下,建築師們個性又都很急,没有效率的想像圖像在事務所的生產過程中通常被省略,正因如此,想像圖像的建築師們與實務執業的建築師們通常都會互相排斥的印象,想像圖像的建築師們很容易會跟美術與文化等相關領域靠近,而實務執業的建築師則會跟工程營造的領域靠攏。雖然時間是有限的,而絕大部分的建築師都只能先從想像圖像、實務執業或其他的建築相關產業之中找一條路走下去;但其實廣義的建築無處不在,只是在想像圖像的生產過程中,由於生活賺錢的必需與平面媒體的商業介入的原故,創作者很容易丟掉了對「建築」的堅持。
除了建築師之外,想像著建築或城市的創作者其實很多,很多的作品反而比建築更深刻,某些小說家、漫畫家、電影導演、舞台劇導演的空間想像更是吸引著我要畫建築漫畫的動機,他們做的事應該不是因為年輕又蓋不出房子而讓自己沾著建築的光環往前走而已,他們建構的就是一種自己會說話的表現形式,所以在決心要創作建築類型的其他形式的當下,應該要有一個決心,這些媒材都是跟建築一樣,是一種完整的表現形式。
既然我們優化了建築漫畫或插畫的存在感,那接下來便能好好的談談有什麼有趣的可能性。雖然小時候的我或多或少接觸過大眾化的日本漫畫跟香港漫畫,但都没有到迷上的程度,然而到了大學的時候,在東海大學的敦煌書局內找到了大辣出版社出版的歐洲漫畫《消逝邊境I》,見識到了故事、圖像與建築一種新的表現可能性。看到的那一剎那只有一個想法,就是我也要做出這樣的漫畫,由於大學時雖然是讀建築系但總覺得跟建築離很遠很遠,甚至根本沒在意什麼是建築,反而對視覺性的空間或建築表現非常感興趣,漸漸地就連畢業設計中一半的圖面都以漫畫表達出來,當時的畢業設計評圖中,建築被批評做得太像diagram,反倒是在建築系內畫漫畫變得很吸睛。這樣的結果大概對日後真的畫起漫畫有很大的影響。
建築大叔的畢業設計基地分析
但直到28歲出國讀書前都是沒有要把完整的漫畫作品畫出來,原因只有一個,就是以為建築有一個學習的軌跡,是一個每個人都一樣的軌跡,無一例外,所以把時間都花費在日復一日建築事務所的日常中,工作時間漫長,壓力漸大,體重上升,而且挫敗感滿滿。還好由於台灣的大型競圖都需要跟國際一線建築師事務所合作,因此在跟其他事務所合作的過程中發現了他們工時雖長,但不會像台灣的環境中完全僵化的工作與生活狀態,或許是他們的信念比我們多一些,跟他們接觸過後讓我有重新思考建築生涯的動機,並決定給自己一個任性的長假,到了ETH的MAS Urban Design讀書,相較於亞洲的建築師事務所,歐洲學校的生產其實反而輕鬆,但設計課都是team work,累的反而是溝通,以及對都市這個新領域的探索。都市領域的學習與接觸對日後「建築大叔」的發展有著很深遠的影響,至少提昇了創作時同時對建築與都市的想像能力。
回台灣後雖然依然相信建築的專業必須在事務所養成,但同時認為自己必需認真面對自己,並將蘊藏在我心中已久的「建築漫畫」這一部分慢慢打開並逐步建立。漸漸地,我的日常變成了白天在事務所上班,晚上跟週末如果還有力氣的話則寫寫劇本畫畫漫畫。更奇怪的是在事務所最忙的時候反而是寫劇本想東西最好的時間,那種工作加班到亢奮的狀態很適合把故事的大綱寫下來,很多新想法都是在最累的時候蹦出來的。在建立「建築大叔」的初期,由於受到《爆漫王》描繪漫畫家們故事的影響,我原來想畫的是關於自己的職業,建築師事務所的漫畫,但創作過程中除了要顧及到漫畫劇本與分鏡外,故事中大量出現的建築設計與工程知識讓我花上太多的時間;當畫了幾頁之後,我決定了先以較直白簡單的方式練習我的漫畫創作,因此,網路Facebook上的《建築大叔散步筆記》便這樣出現了,相對於因為建築設計的過程而發展出來的漫畫故事,散步筆記比較偏向非虛構紀錄的漫畫形式,並讓我有機會強迫自己到城市的不同角落走走,找尋自己有興趣的主題,發展觀點並進行敘述,是一種類似散文練習的文本,雖然現在在這一單元上有點漸漸慢了下來,但由於非虛構紀錄散文式創作對吸收知識的幫助與意義,這個單元是必須持續下來。
由於《建築大叔散步筆記》在網路發表中除了紀實外,也同時包括了我所假設或想像的篇幅,其中當描繪到假設台北林安泰古厝依然留在敦化南路的原址上會對台北有甚麼影響的單張時,阮慶岳老師竟然在素未謀面的情況下邀請我參展了他在北美館策展的「未明的雲朵:一城七街」。雖然在這次創作之前,我早就有寫好了一些劇本與分鏡,但從來没有完成過一篇完整的故事,但阮老師這次的邀請迫使我要完成了一篇建築漫畫故事《台北1/2》,此漫畫是假設中華商場跟建成圓環依然還留在台北的話會怎麼樣的故事,情節就是漫畫中的建築大叔在城市中漫遊,從開始的建築工地最後回到了建築師事務所的故事,非常簡單,但對我來說意義重大。此故事也成為了我第一本出版的漫畫《Taipei 1/2:建築大叔的城市異想》,並由田園城市出版。
經過了第一次完整的故事創作之後,我更能體會到完整表現形式的重要性,並更深深陷入了架構性的故事創作。我的第二本漫畫《不用工作的城市》其實是在出國讀書前工作的那三年時的想法,正好是因為沒天沒夜的工作人生剛剛好讓我不斷的思考著工作的意義是什麼,想法出現時是二十六歲前後的事,但我在繪畫《不用工作的城市》時已經過了三十歲,那種質疑工作的本質的對抗性已經沒那麼濃烈,在整本漫畫的結局我甚至否定了「不用工作的城市」這個想法,現在回想起來,我也會疑惑是我對現實盲目了嗎?而這種建築漫畫創作過程中的想法、場景設計、劇本、分鏡、繪圖、後製等不同過程的時間差所造成的自我對話,也同時是創作者很珍貴的紀錄痕跡。
如今面對漫畫創作與建築設計的我,有時會感受到矛盾斷裂的自我,漫畫創作比建築設計更顯孤獨,還好建築設計的過種至少會遇到不同的人,但形式本身依然重要,建築就是建築,漫畫就是漫畫,這樣的自辯過程應該會持續一陣子。
almost every sit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