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op of page

104級東海建築系刊01:::洪文雄紀念競圖

攝影/黃潔姄

|洪文雄紀念競圖-序

競圖起源

洪文雄老師深耕於東海建築系30多年,教育了許多莘莘學子,不幸於2004年過世後,師生舉行了一系列活動來紀念他,包含了演講、展覽……,其中如傳統般一直流傳下來的便是洪文雄紀念競圖。

競圖活動對建築系的影響

競圖活動會發生在學期初,並定調在一個提振東建精神與傳統的位階上。對學生們來說,不必在還沒收心的狀態下就投入沒日沒夜、通宵做設計的輪迴中可說是一帖緩衝劑。這個時間點也正好是新生們還對彼此懵懵懂懂而學長姐們正張大雙眼伺機尋找槍手的時刻。競圖讓彼此熟絡,階級開始流通。對內容討論之餘也是學長姊對學弟妹的一個經驗傳授的時間,也算是驗證了傳統的延續。

攝影/ 黃婕珉

關於這次題目

以評圖場為發想核心,挑戰大家對於評圖的空間行為或評圖形式的想法。在實際的基地上,讓彼此的想像揉和現實,最後以圖像呈現在紙上,以不附加文字的說明法,試圖讓評審與學生進行一次最真實的溝通。

|訪談

曾成德 教授

國立交通大學人文社會學院院長

交通大學建築研究所教師

「這個題目某個程度上它展現了建築的一種『傳遞性』。說明了現在的做法和過去傳統的延續,建築過去怎麼被思考,以及未來可以如何被思考。」

我很喜歡這個競圖的題目。

這個題目建立在非常複雜的傳統之上。在現在「評圖」機制出現以前,建築教學使用的是像19世紀布雜藝術學院(Beaux-Arts)的方式,學生不被允許使用文字,沒有presentation。學生將腦中所有的idea呈現在圖上,退出貼圖場,由老師評判其設計的成果,幾乎是主觀的打分數評斷。今年洪文雄競圖的進行方式其實和當時很相似。

再者,idea conpetition本來就是布雜的傳統。在一星期內,有時甚至一天當中迅速地產出成果。當時的競圖是以個人為單位,相較於這次我們四以人,或是說一個槍團為一組的方式,介紹了現在的建築生產是以團隊為單位,不再是以前仰賴一個人完成。這時候其實就面臨了另一件一件事,就是當一群人共事的時候,訊息該怎麼被有效的傳遞?

最後,這個題目名為「未來評圖室」,希望召集建築系同學們的想像力,討論建築應該怎麼學,甚至將主導這件事的權利交給你們。當自己可以決定建築的學習方法時,你想創造出什麼樣的方式來學習你所認為的建築? 特別是現在的工具,媒材相比以前的數十年如一日的時代,發展的是如此迅速。我對這件事非常的有興趣。

這次競圖包含了最傳統的布雜的競圖模式和最新的各種建築和表現技術,以及對未來的種種題問;疊合了建築學習的歷史時間軸上的各種事物。因此,這個題目某個程度上它展現了建築的一種「傳遞性」,說明了現在的做法和過去傳統的延續,建築過去怎麼被思考,以及未來可以如何被思考。無論是表現法上或是形式上它都非常的寬廣。我認為題目的這點安排我非常贊同。

最後,是許多人好奇或有疑問的「不准使用文字」。關於這件事,重點在於設計的概念或觀念或想做的東西必須很清楚,才有辦法有效。接著就必須去思考,要用什麼樣的媒材,手法能夠達到有效。其中就包含了如我們在場有看到的模型。有些模型是非常概念性的,例如其中一個模型抽象化了「場域」,用非真實的方式表達地景,把地形轉化成抽象的高低不等的方格,但在抽象的格子上又有非常真實的建築量體,所以裡面就產生了對話。另一組試圖在平面上用半3D的方式呈現,你可以去翻、去折、去玩它。這些都是非常有效的表現法。所謂的表現法並不只是激勵我們如何去接觸,和作品互動,也包括了去想到底是那些圖能夠有效。是等角? 消點透視? 電腦建模? 拼貼? 這當中就牽涉了所有古代和現代工具。所以回過頭來說,這次競圖當然也刺激著同學去思考表現法這件事,而是否有效則端看各個團隊的一題和想法,並沒有標準答案。而我認為這也就是建築美麗的地方,不是嗎?

曾令理 助理教授

海澤維克事務所建築設計師

Serendipity Studio-Design Platform創辦人

交通大學建築研究所教師

「建築的學習其實就是不斷的走在限制跟自由兩個極端上的過程」 我自己做過四次洪文雄競圖,從2004到2007年。這是唯一有圈限基地的一次,過去我做過的幾次基地都非常的開放,只描述希望設計和基地產生的關係,但都沒有指定精確的地點。這次比較特殊的是有清楚圈畫出一個希望同學操作的範圍,而且也有明確的機能設定。所以感覺上這次題目有意看到同學們在有限的範圍內能夠做出什麼突破和想像。這對我來說滿有趣的。 我在民國92年入學,當時正逢洪老師過世,所以就很遺憾地錯過了向洪老師學習的機會。隔年,「洪文雄紀念競圖」就正式開始。以前聽聞洪老師在系上負責需多「很硬」的科目,像是設計、建築史、構造等等。因此在學生心中都留下嚴格而且教學扎實的印象。但對於我們這一屆而言,聽到洪老師的名字,想到的是「又有新的有趣題目能做了」。而且相較於平時的設計課,不用評圖、不用上台說明、不用被老師質問,比較像是一個為期一個禮拜的活潑的慶典。心理留下的是一種自由奔放的想像。 這次題目對我來說也有相似的兩極性質,結合了兩種截然不同的要求。題目設定了一個很solid的要求,有基地和program,但同時又給了很大的自由度,去嘗試各種可能性。所以如何去結合這兩者就變成很關鍵的事情。其實建築有趣的地方也來自這樣的反差: 它必須很真實,但在想像的過程中卻是很奔放的。建築的學習其實就是不斷的走在限制跟自由兩個極端上的過程。事情往往沒有固定的答案,但必須面對的問題和困難也異常的真實。結構錯了就會倒,細部處理有誤就會漏水等等。這次題目很忠實地反映了這件事情,也是過去洪文雄競圖比較沒有的出題方式。 所以,這次在看作品時,我也試著用另外一種角度去看,除了作品的完整性之外,我也會試著解讀每一組對這個極端給出的答案。憑著圖面,這個作品能夠帶我去哪? 讓我想像多少事情? 以此作為自己評分的基準。

莊熙平

賓州大學建築碩士

美國CHC公司總經理

交通大學建築研究所兼任教師

「何以要稱為洪文雄競圖? 和其他競圖有甚麼不一樣? 我認為這當中應該要有它必然的理由」 前面兩位老師其實都說出了我當初出題很重視的一些想法和精神。這個題目何以要稱為洪文雄競圖? 和其他競圖有甚麼不一樣? 我認為這當中應該要有它必然的理由,所以我試圖在這個競圖中延續洪文雄老師當年教導我時的基本精神,其中包括了三個東西: (一)鼓勵啟發學生的獨立思考。不論這件事的達成與否,或是如何定義和認知這件事。獨立思考,或是面對問題如何破題是建築人畢生面對的事。一個業主來到你的面前,他可能知道他要什麼,也可能不知道自己要什麼。所以我們仰賴建築師的破題能力,身為建築師必須能夠幫助他找到他要的。這個動作必須要快而且精準。 (二)不能寫字,表示你無法用另一種方式迂迴的表達自己。洪文雄說過,要做一位好的設計師,你必須先會觀察。當設計者下了一個決定,他必須能夠清楚的說明他希望結果如何,以及為何使用者必定會,而非他猜想或希望,按照設計者的想法行動。這種能力就在沒有穩固充足的觀察根據之上是無法做到的。懂得如何觀察,才能夠如實的表達。所以我非常重視這一點。 (三)「翻轉」。剛才曾成德老師也提到了這一點。我讓這個題目把權杖交到同學們手上,由同學們自己去決定未來學習建築的方式和空間是什麼。我想大部分的同學都能夠意會到這件事,但拿到這個權杖後你該做什麼? 去思考這件事就是翻轉的本意。重點不再權杖在誰手上,而是怎麼用這個權杖。為甚麼你認為明天的建築學習應該是這樣,而這個明天又和今天有什麼不同? 這一點,有些作品有觸碰到,但多半碰得不是很深。這代表大多數的同學對於拿到這個權杖後該作什麼其實並不是很清楚,畢竟大家平常很少有機會去換一個立場思考。 這也是洪老師的精神,洪文雄從來不是教學生怎麼作設計,而是教我們如何從他人,通常是使用者的角度去看一件事或一個空間。

|競圖作品

轉轉 看看 走走 玩玩-優勝

作者 : 廖尹寧(五年級)

邵啟立(四年級)

侯咖享(四年級)

沈文偉(三年級)

張睿紘(二年級)

曾令理 :

第一眼不確定內容與主題 ,打開與翻摺的動作與人互動,閱讀許久後,發覺它在不同的矩陣系統中提供許多評圖的可能性藏在這些翻摺的動作當中,在框架系統下評圖版可以做 出自由的評圖安排,可能根據時間的不同做出變化 ,並在自由 變動的形勢下模糊與外環境的邊界,從新去定義和為學習的空間,在其他真實度高的參賽作品 ,我們比較容易陷入檢討空間 品質的思考,而此作品卻給人更多想像空間。

邵啟立:

一開始以評圖版轉換成牆體,將根據不同的狀況去轉動變換評圖版,營造出不同的空間形式,例如 : 休息、講解、評圖,在最多八個字標題的限制下,為了提供更多的訊息,我們將空間情境拼貼安排在可以翻摺的建築圖面下 。

 

敗壁的慶典-佳作

作者 : 楊伯中(五年級)

林照棠(五年級)

謝旻澔(二年級)

葛時安(二年級)

楊伯中 :

我們對競圖的主題是去探討未來教育空間形式 ,條件設定第一 : 位置在東海,第二 : 是服務建築系為主 ,從創校到現在來看 ,校舍有許多改變,建築系館也不例外 ,事件發生也影響不世代的人在記憶上的演變 ,我們將圖面範圍從建築系館拉到基地 ,從過去的狀況開始疊圖,至現在再根據想像將記憶繼續推演下去 ,建築系館中熟悉的場所將 隨著路徑一一出現 。

 

游牧自造場 -佳作

作者 : 鄭克萱(五年級)

蔡佩臻(四年級)

周家儀(三年級)

王思涵(三年級)

曾成德 :

我很喜歡這個project它抽象化了等高線,仔細看在模型中的格子量體有前後錯置的關係,呈現出3d contour的感覺,我了解到它圍繞整個的場域,它可能想像建築的生產與這些小小的workshop空間有關,但是不了解的是另外自體性所生產來抽象化的量體意義為何,之間的關係為何 ? 這些量體的Reference 呈現出與地景關係又是如何?

鄭克萱 :

網格的原因是想說建立出遊戲規則,並用這些建立出來的點線面,讓不同的活動發生,點代表一個聚焦的地點,例如模型的放置,線代表引導人群的動線,而面則形成動線之間緩衝的場域,另外這些物件的隨機放置 , 目的在於讓虛空間更加自由,以去適應變動的行 為,例如各種形式的評圖,希望評圖中的作品成為空間的主體 ; 題目游牧自造中的自造則是希望在這科技進步的時代中建築能有跨領域的結合。

 

互連評圖所-佳作

作者 : 吳欣庭(四年級)

郭政賢(三年級)

謝 馳 (三年級)

謝丞昱(三年級)

莊熙平 :

這個作品還蠻清楚的,從圖面中看得出來它擁有一個下挖的圓錐狀核心空間,而周圍有廊道向下,有一種古根漢美術館空間氛圍,核心空間可能是評圖室,只是評圖室的牆面被置換成另一種形式,想要再多了解 一點。

郭政賢 :

由謝馳同學提出關於網路影片中彈幕的概念,彈幕是一種影片放中發言的形式,全程匿名,人們透過這種方式在發言時獲得安全感,我們的評圖中總有對他 人作品產生評論時候,此時匿名發言透過評圖室周圍的 牆面去執行 , 並將評圖室帶入昏暗的狀態 , 將重點著重 於牆面上的作品及匿名的評論上,對象不限建築系。

莊熙平 :

有一個提問,為何對象被帶入空間當中需要以這種形式去表達意見 ?難道沒有更好的方案去鼓勵他們發言嗎 ?

郭政賢 :

它現在是個匿名的狀態,它給予外人一個選擇去對建築系作出評論, 使人更有意圖去發表他人不敢發表的意見,也因應到現實社會中與網路世界中身份不同的情形,算是將O.S.影像化。

bottom of page